信托公司发力现金管理业务!
(上海信托圈)
在经历了短期的阵痛和迷茫之后,信托公司标品转型之路渐趋清晰:以现金管理业务为切入点,发力固收业务,籍此搭建标准化业务投研体系、运营风控体系及信息科技体系成为多家信托公司的共同选择。
“今年初,我们公司对标品业务进行了整体定位和部署,力度很大。”北方某头部信托公司一位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该公司的标品业务转型分两个层面:
首先从组织架构上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公司层面成立了标品业务部,将过去分散在各业务团队的标品业务统一整合在标品业务部之下,标品业务部内嵌运营、信息科技、风控合规团队。“你可以把标品业务部理解为一个在信托公司内部相对独立的标准化公司,所有的业务流程基本上参照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标准化机构来运作。”这位负责人表示。
另一方面,公司对标品业务的类型进行了全面梳理,并设定了循序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固收、固收+、股权、定增及二级市场权益类产品。“固收业务被当做公司今年的战略性业务,尤其是现金管理业务。”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信托公司在固收业务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信托公司长期在城投和地产领域深耕,对这两个领域信用风险的把握能力要远超其他标准化机构。与此相比,权益类业务门槛相对较高,投研文化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先固收,再权益,借固收搭体系、梳理流程、培养人才,逐渐由固收到固收+,再布局权益类业务,这个路径目前已经非常清晰了。”该负责人说。
信托公司固收业务的发力点在现金管理。“从我们做业务的角度,一项业务能够定位为战略型业务,首先看这项业务的市场空间,而现金管理产品的市场空间足够大,正因为如此,公司今年专门就现金管理业务成立了一个部门。”华东一家信托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记者做了一个粗略统计,公募基金货币基金规模在顶峰时超过10万亿,仅余额宝一只产品规模就曾经达到1.8万亿,在公募基金受到监管规范之后,收益一路下滑,目前货币基金收益中位数已经降到2%附近。继公募基金之后,银行理财现金管理产品接棒,目前银行理财的现金管理产品规模也超过8万亿。但去年6月份,央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后,银行理财现金管理产品收益一路下滑,目前也已经普遍降至2.5%左右。
如今,信托公司的现金管理产品有望接棒银行理财,成为下一个风口。
近期资本市场动荡,呈现股债双杀的局面。即使以往“稳如磐石”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扛不住了,出现了净值回撤,有投资者惊呼,原来银行理财产品也能亏钱!在这一局面下,信托公司现金管理产品优势凸显。
记者比较了市场几款主流的信托公司现金管理产品,包括上海信托的“现金丰利”、中航信托的“天玑臻宝”、五矿信托的“日利宝”,基本上7日年化收益都在3%以上,“五矿日利宝”七日年化收益自今年以来更是一直维持在3.5%附近,接近3个月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
“看似简单的现金管理产品,其实对信托公司来说有很高的壁垒,尤其是T+1现金管理产品。”北京一家信托公司的财富经理向记者表示。客户购买现金管理产品,除了看重收益之外,更看重客户体验,即购买的便利性,这需要非常强大的信息科技系统的支撑。“只有资本实力雄厚的公司才能大手笔投入信息科技系统建设,才能具备运作T+1现金管理产品的能力。”记者亲身体验了一下几家公司现金管理产品的购买及赎回流程,以五矿信托“日利宝”为例,购买和赎回都可以在信托APP操作,购买过程并不复杂,全程几分钟就能搞定,一键点击即可赎回。便利的客户体验背后是巨大的科技投入:公开信息显示,五矿信托2020年信息科技投入超过1亿元,位于行业前三。信息科技壁垒将大部分信托公司挡在T+1现金管理业务之外,根据记者了解,目前能够提供T+1现金管理产品的信托公司不超过10家。
对于信托公司来说,现金管理业务是标品转型的有力突破口,但鉴于这一业务的高投入及相对较高的信息技术门槛,这注定将会是少数强者的角力场,对于其他大多数信托公司来说,转型之路仍然漫长。
来源:金 融 时 报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2021年信托公司利润排行榜:前十名净利润占56家机构总利润的近50%,“头尾”业绩分化显著
信托还投地产吗?一些信托朋友调侃想“躺平”,但却发现地上早已没位置了!
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规模排名!主动管理能力才是衡量信托公司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上海信托圈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评论!)
上海信托网:http://www.shxtw.net
『免责声明』上海信托圈-致力于尊重版权,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由于一些原因未能找到原作者,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涉及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